“藻黃金”巖藻多糖的百余年研究述略 |
早在數千年前,海藻就已進入人類文明。我國古代有很多關于海藻的記錄,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便開始憧憬長生不老,于是便派徐福東渡尋找長生草。現代日本海藻學家一致認為,當年徐福為秦始皇尋找的仙藥就是海帶。海藻也是中醫藥古籍中的名貴藥材,《神農本草經》、《千金方》、《本草綱目》中都有海藻的記載。 ![]() 國外同樣也有濃厚的海藻文化,日本人喜食海藻,并把海帶稱為長壽菜;韓國在女人產后坐月子時也會喝海帶湯來促進產后恢復。 但是幾千年來,人們對于海藻的認知僅停留在是一種可食用的有益于健康的植物。直到1913年,瑞典的科學家發現了海藻中真正珍貴的存在——“藻黃金”巖藻多糖。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 H. Kylin教授以海帶為原料,用乙酸進行萃取純化,首次得到巖藻多糖(Kylin, H.Z. Biochemistry of sea algae. HZ Physiol. Chem. 1913, 83, 171–197. )。在接下來的二十幾年間,科學家們通過科學實驗逐步揭開巖藻多糖的面紗。 1931年,Bird和Haas教授用乙醇沉淀的方法從掌狀海帶中提取出巖藻多糖,從中得到了30.3%的硫酸鹽,首次將巖藻多糖定義為含有硫酸基的多糖化合物。(Biochem. J., 1931, 25, 403)。1937年,G. La-nde教授采用乙醇沉淀法從掌狀海帶中提取出巖藻多糖,通過鹽酸蒸餾的方法推測出其中含有巖藻糖。(Biological Chemistry, 1937, 247:189-196 )。最終得出結論,巖藻多糖是一種海洋多糖,主要成分是巖藻糖和硫酸基。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學術界對于巖藻多糖的研究一度沉寂。直到20世紀末,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于健康的重視不斷提升,科學家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巖藻多糖可以與腸胃中的“超級細菌”——幽門螺桿菌結合,抑制幽門螺桿菌粘附于胃壁上。 1995年,To-rkel Wadstrom等人在《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期刊上首次發表了巖藻多糖能夠與幽門螺桿菌結合,作用基團為硫酸基,且硫酸基含量達10%以上具有最強的結合作用。 1999年,Teruo Yokokura等人在《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期刊上揭示巖藻多糖抑制幽門螺桿菌粘附作用機理是同時具有硫酸基和巖藻糖。 2014年韓國忠北國立大學Jong Bae Kim教授在國際期刊《Lab Anim Res》發表研究報道,巖藻多糖具有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及阻止其粘附和入侵胃黏膜的作用。 2015年,西澳大利亞大學教授ChinYen Tay,在國際醫學期刊發表研究報道,來自于墨角藻和裙帶菜的巖藻多糖能有效阻止幽門螺桿菌與胃黏膜細胞的粘附,有效作用濃度為100μg/mL。 同年,韓國忠北國立大學Yun-Bae Kim教授在國際期刊《Lab Anim Res》發表臨床研究報告:巖藻多糖具有清除幽門螺桿菌作用。臨床試驗結論:每天服用1g巖藻多糖,持續8周,幽門螺桿菌的陽性率下降為只有30%。 ![]() 歷經百余年的不懈研究,學術界對于巖藻多糖的研究不斷清晰,高純度巖藻多糖具有安全清除幽門螺桿菌的功效。同時國內的企業家們也不斷投入科技力量,致力于高純度高品質巖藻多糖的提取。2019年國內巖藻多糖食品生產線獲批,深耕海洋五十余載的明月海藻集團突破國內技術壁壘,建成年產10噸的高純度食品級巖藻多糖生產線,將大批量研發生產巖藻多糖功能食品,滿足市場需求成為可能。返回百年醫藥網 |